武汉市第三医院官网首页
神经内科(首义)
科室电话:027-68894952

健康科普

Health science
首页健康科普 → 健康科普

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2018-08-31文章来源:

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的特点,是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及生命的主要疾病,我国脑血管病近年在全死因顺位中已上升为第一位。一旦发生脑血管病,又存在高难治愈率的特点,因此脑卒中关键在“防”。

知道脑卒中预防重要性之后,就应该先排查哪些危险因素可以导致脑卒中,进而有针对性的控制危险因素

1.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低出生体重、种族、遗传因素等,这些因素通常被认为是无法控制或无法改变的危险因素。

2.证据充分且可以控制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心房颤动、其他心脏疾病、血脂异常、无症状颈动脉狭窄、不合理的饮食与营养、缺乏身体活动、肥胖等。现有的研究证据已经明确,针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积极治疗与控制,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具体如下

危险因素1:高血压

§  高血压病人患脑血管病者是正常人的13.1倍。

§  高血压的治疗目标主要是提高控制率,以减少脑卒中等合并症的发生,

§  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的达标同等重要,

§  血压控制水平<140/90mmHg,糖尿病人为130/80mmHg为宜。

危险因素2:吸烟 

§  吸烟会影响全身血管和血液系统,加速动脉硬化,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促使血小板聚集等。

§  经常吸烟是一个公认的缺血性脑中卒的危险因素,其危险度随吸烟量而增加。

§  长期被动吸烟也可增加脑卒中的发病危险。

危险因素3:糖尿病 

§  糖尿病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  在糖尿病高发的欧美国家,糖尿病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  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性增加2倍

§  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应定期检测血糖,空腹血糖应<7mmoL/L。

§  轻度糖尿病患者应控制饮食、

§  加强体育锻炼,

§  2-3个月后血糖控制仍不满意者,应按医嘱服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治疗。

§ 危险因素4:心房颤动 

§  单独心房颤动可以增加脑卒中风险的4~5倍。

心房颤动患者依据其年龄及相关的血管疾病,脑卒中的绝对风险有20倍的波动。

建议:(1)40岁以上的成年人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心房颤动。

(2)建议长期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目标值范围在2~3]。可选择华法林、达比加群、阿哌沙班及利伐沙班等。

(3)对于不适合长期抗凝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考虑行左心耳封堵术。

§ 危险因素5:其他心脏病

§  无论何种血压水平,有心脏病的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都要比无心脏病者高2倍以上。

★建议:

§  40岁以上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心脏病;

冠心病高危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凝聚的药物。

危险因素6:血脂异常 

§  高脂蛋白a(Lpa)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次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  进食大量油腻的食物,血液带着脂肪在全身游动,高脂血症可以增加血黏度,加速脑动脉硬化的进程,与缺血性脑中风密切相关。

★建议:

§  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应每年进行血脂检查;脑卒中高危人群建议定期(6个月)检测血脂。

§  血脂异常伴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患者为脑卒中高危/极高危状态,均提倡采用改变生活方式和他汀类药物治疗,将LDL–C降至1.8 mmol/L以下或使LDL–C水平比基线时下降30%~40%。

§  对于他汀类药物无法耐受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非他汀的降脂疗法,例如贝特类、依折麦布、烟酸等,

§ 危险因素7:无症状颈动脉狭窄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明显升高。

建议:

(1)推荐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2)脑卒中高危患者(狭窄>70%)在有条件的医院可以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也可以考虑行预防性血管内支架成形术(CAS);

(3)对无症状颈动脉狭窄>50%的患者,建议在有条件的医院定期进行超声随访,评估疾病的进展。

危险因素8:饮酒 

§  酒精摄入量对于出血性卒中有直接的剂量相关性,

§  长期大量饮酒和急性酒精中毒是导致中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  酒精可能通过升高血压、导致高凝状态、心律失常、降低脑血流量等增加卒中。

危险因素9: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但目前关于复合B族维生素治疗是否能够降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脑卒中风险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危险因素10:肥胖 

肥胖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明显增高

建议:

(1)在超重和肥胖者中,推荐减轻体重,降低血压,以减少脑卒中风险。

(2)超重和肥胖者可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加身体活动等措施减轻体重。